新常态之下,向雾霾宣战已是中央再明确不过的态度,对经济和市场来说,这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格局的关键。
谁也没想到,在央行降息当天抢去头条的竟然是一则个人制作的纪录片。这个片子来自柴静,但它的走红不是因为柴静的名气,而是因为它揭开了当前中国最令人担忧的伤疤:环境污染。
不管这个片子是如何拍摄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将成为未来政策不可忽视的重点。事实上,中央的努力早已开始,在2014年的APEC峰会上,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这个承诺本身的力度基本符合预期,但选择公布承诺的时间比今年7月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预计的2015年上半年来的更早,显示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积极姿态。
节能减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新政府施政思路转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席大大总书记曾说过一句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金山银山靠的是经济建设,绿水青山靠的则是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过去,“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政府施政的绝对中心,而新常态之下,政府已转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重目标并举的施政思路。作为经济和生态建设的交汇点,节能减排正是政府新施政框架中的重点之一,未来政策力度有望不断加大。
从外部来看,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外交需要,尤其是可以作为中美合作突破口。近年来,中美双方一直希望打造新型大国关系,但苦于找不到抓手,像双边投资协定(BIT)这种大合作短期看不到成效,所以美方在去年习奥会后提出从碳减排这样的具体合作入手,希望中国能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因为一方面中国是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9%,美国占15%,欧盟占10%。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欧美总和。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人均7.2吨,全球平均是5吨。如果中国态度不积极,明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不可能有实质进展,这也将使中国在外交上陷入不利境地。
从内部来看,加快节能减排也是新常态之下的大势所趋。第一,环境污染确实逼近临界,雾霾这些已经引起社会不满。第二,从施政思路上讲,经济建设的定位已经不是唯一的中心,而是重点之一。十八大以来,新政府不走大规模刺激的老路,把心思更多的放在反腐这样的制度建设,节能减排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三,明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要实现十二五规定的减排目标,很多地方还必须加大力度。
那么随着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将对政策和经济走势产生什么影响呢?这要从问题入手分析:中国一方面是碳排放总量最大,另一方面单位GDP的碳排放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为了实现减排,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淘汰落后产能,适度降速,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碳强度。
第一,从宏观上讲,优化环境治理需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这意味着适度容忍GDP增长减速。按照发改委的一个估计,我们的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应该达到4%~5%的水平,所以GDP增长也必须在4%~5%这样一个水平才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也就是说2030年之前,我们的增长速度要降至4-5%。短期来讲,下个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概率会下调明年的增长目标,但具体是7%还是7-7.5%还不确定。这有助于为明年的改革赢得空间,也有助于缓解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的问题,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第二,从微观上讲,遏制污染、节能减排必须要加快发展新能源,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碳强度。国家“十一五”开始制定节能降耗指标,效果也是很显著。“十一五”目标是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最终实现19.1%。“十二五”目标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7%,按照2013年的数据,较2010年下降了9%,还落后于进程,所以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必将加速。
总的来说,新常态之下,向雾霾宣战已是中央再明确不过的态度,对经济和市场来说,这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格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