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

“新常态”下 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来源:中国建材报 发布日期:2014-09-09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对于建材行业,尤其水泥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需求量减少之后,很多企业面临着断粮的危机;另一方面,危机感倒逼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进行革新,促使着我国水泥行业稳中有进地朝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国际上,“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是由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概念。“新常态”有很多种释义,主要被诠释为经济危机之后缓慢的恢复阶段。而如今“新常态”在我国又被赋予新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常年保持8%甚至以上的高增长速度,居高不下。但在包括2013年在内的未来若干年,这种状况将被打破,进入一个“七上八下”(即经济增速维持在7%~8%之间)的年代。

这就是中国的“新常态”: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方式,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建材行业也正处在这种“新常态”的发展轨道上。

可以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对于建材行业,尤其水泥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需求量减少之后,很多企业面临着断粮的危机;另一方面,危机感倒逼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进行革新,促使着我国水泥行业稳中有进地朝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当前,水泥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致使行业经济效益出现快速下滑,企业间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价格拼杀十分惨烈,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已经迫在眉睫。

放眼过去,我们也许会说:中国的水泥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艰难过。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上恶性竞争不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在这陷入谷底之际,各方都开始慌张,水泥行业似乎连生存都岌岌可危。

目前,行业专家分析,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着六大挑战。一是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三是节能减排的挑战;四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挑战;五是向水泥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挑战;六是水泥企业走向国际的挑战。

在“新常态”下,我国水泥行业必须认清现状,迎接挑战,顺应“新常态”规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环保技术、促进管理创新上来。

与此同时,这对于我国水泥行业、企业来说,是一个凤凰盘涅的时机,将促使全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国水泥行业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要树立信心,积极谋变,适应新环境。

水泥行业创造“新常态”

面对水泥行业的“新常态”,反应灵敏的企业已经着手顺应市场规律的发展,优化内部管理,寻找企业的创新驱动,进入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如今,行业内已出现了很多转型升级的案例和趋势。在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海螺水泥等为代表的大型集团的引领下,行业将会不断推动“新常态”、创造“新常态”.

大企业并购是大势所趋

今年47日,全球两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与瑞士豪瑞发表声明,合并成立新公司--拉法基豪瑞公司(简称“拉豪合并”)。这一世纪合并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同时,对于深陷产能过剩困局,并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我国水泥工业来说,拉豪合并或为我国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可借鉴的模式,使我们认识到,通过并购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强强联合才是企业并购的更高级阶段。

实际上,领军企业在上半年已经纷纷走向了竞合之路。其中比较典型的合作有:中材装备与蒙西水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海螺集团与亚洲水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河南同力与中联水泥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等。

这些龙头企业之间实现了强强联手、上下游利益共享,为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作出探索。

在刚结束不久的东北重点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研讨会上,亚泰水泥、北方水泥、天瑞东北、山水东北、冀东东北、大鹰水泥等水泥企业也为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企业深层次合作献计献策。

他们建议实行“两个转变”:转变商业模式,由交叉销售转向交叉持股;转变兼并重组方式,由独资兼并重组转向产权置换,实现企业加大产业集中度和市场主导能力的目标。同时会议还专门成立了兼并重组协调小组。争取在部分地区开展实质性合作。这或许将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行业兼并重组的示范性效果。

在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中材集团、冀东水泥和华润水泥等龙头企业推动下,未来随着行业整合进入“深水区”,大企业并购或将出现。

服务先行 打造“制造服务业”

2014年8月,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做客中央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提出把建材行业打造成“制造服务业”.在顺应“新常态”的基础之上,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将服务融入到传统制造业,打造一套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由过去单一的由制造争取附加值到通过为客户终端做更多增值服务创造新价值。延长了制造行业的服务链,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就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的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但这不仅需要企业在制造上花功夫,更要求在服务上多动脑筋。

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的“制造服务业”主要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生产、服务以及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不仅如此,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外包,创造和培养以自身主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也被列入其中。

宋志平提出服务质量的提升即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比如集团在特种水泥方面进行研发和投入生产实力,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将水泥分为很多种,修路、修桥、水电站、核电站,不同地方都有适合其建造的不同品种的水泥。

不仅如此,中国建材集团还积极打开农村市场,希望以此能带动内需的发展。新型房屋业务最具代表性,在他们的设计库里面有3000多种不同房屋品种供消费者选择,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

没有哪一项事业比“水泥窑协同处置”更切合“新常态”发展趋势。

传统的水泥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与“新常态”完全不相符合,而“水泥窑协同处置”则完美化解了传统水泥行业污染、耗能给水泥企业生存带来的危机。相反,正在为他们带来机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金隅集团旗下的北京水泥厂成为北京市唯一一个没有停止生产的水泥企业,这就得益于其“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功能。北京水泥厂用于制造水泥的很大一部分原料来源于城市废弃物,其中还包括30种危险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过水泥窑的高温处理之后变成无毒无害的水泥,回归到城市建设之中。真正体现了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的发展方针。

当然,机遇不可能无故降临,这还要依托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高技术从来与高效率是同步的。海螺集团在其水泥窑协同处置设备车间上建了一个咖啡厅,以彰显其水泥窑处置技术的优越之处,创造了水泥窑协同处置下的又一个“新常态”.

水泥窑协同处置一定会成为“新常态”下水泥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实际上,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其实是希望通过总结当前各行业发展的状况、规律引发行业内外的重视。当前我国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出“新常态”概念就是希望水泥企业冷静下来,看清前路,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式,升级技术、管理水平,为可持续发展开道。

面对“新常态”,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箭在弦上。

延伸阅读

经济“新常态”的定位。“新常态”(New Normal)原本来自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在2008金融危机之后创出的新名词,表示宏观经济从繁荣--衰退周期到正常的恢复过程,即经济转型、再平衡过程。

新常态经济在早期的日韩都有体现。二战后,日本、韩国相机迎来的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7%8.02%,但随后几十年,日本受国内石油危机、国内泡沫经济影响,韩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相继遭到重创,经济增长的GDP纷纷回落到4%左右的低增长水平。1991~2012年期间,日本经济增速更是进一步回落到年均仅0.86%.

类似于上世纪的日韩经济,中国也将迎来经济“新常态”.但与日、韩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受产业、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影响,在短期内将保持7.5%的中高速增长。

责任编辑:manager
to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