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银行的专家评论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其间,我国的水泥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集约化生产不断取代落后、分散的小生产方式,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举世瞩目,从一个侧面衬托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飞快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水泥产量超越1978年20倍,先进工艺技术成为主体
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只有6524万吨,相当2007年我国一个月产量的一半左右,其中立窑水泥占65%,其余是湿法窑、立波尔窑和干法中空窑生产的旋窑水泥,都属于目前要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水泥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拉动而迅猛发展(见图1),从1985年到现在,产量始终名列世界第一,2007年水泥产量136000万吨,是1978年产量的20倍多。从1978年到2007年,以年均11%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是同期世界上水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改革的深化、体制的优化加上市场化的经营运作从多个层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竞争机制的引入调动了企业生产、营销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改革又为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生产力再次获得解放,水泥产量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告别了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水泥短缺时代,我国水泥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第二,以“业主负责制”的投资体制改革和水泥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安装企业的市场化大大促进了水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随着研究成果的转化、设计方案的优化、装备国产化率的上升和安装调试水平的提高,使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成本下降了70%以上,一度难以逾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资成本过高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在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融资渠道多元化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后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水泥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第四,水泥行业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我们学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这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理念与我们水泥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造就了诸如海螺、冀东、中材国际、中联、华新等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水泥集团,水泥工业摆脱了由于立窑企业遍地丛生致使产业集中度下降的状态,在总产量提高20倍的前提下,保持了集中度较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改革开放解决了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企业管理等问题,对加速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水泥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不仅把水泥企业推向了市场,而且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学会游泳营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的创新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促进了全行业的繁荣兴旺。
科学发展观引领水泥工业实现又好又快
用新型干法替代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其意义绝不止于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为深远的是为水泥工业科学发展迈出重要一步。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对水泥的强烈需求和发展水泥资金的极度短缺,使我国发展了一大批立窑水泥企业,并曾长期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主体。这种投资少、建设周期快但工艺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满足经济发展对水泥数量的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高污染和高能耗成为妨碍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顽疾。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为水泥行业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市场化和政府指导的协同作用下,从2003年开始立窑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了遏制,立窑水泥产量从此由上升转为下降。从此,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日趋加大,在“十一五”期间预期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5000万吨。此外,国家环保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使企业不断地在节能减排上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家《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水泥工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坚持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坚持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坚持合理布局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7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能耗、环保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指导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单位水泥产品能耗和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都有了明显的下降。2006年、2007年
新型干法吨熟料热耗比其它窑型小的多,用新型干法替代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可分别节省28%、45%、53%左右的烧成煤耗。第二,目前与新型干法生产线配套建设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利用水泥窑余热基本上可以满足生产线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从而也使总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6年新型干法熟料产量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6.01%,比2005年提高6.52个百分点,与此相应的水泥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2.77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9.25%。2007年新型干法熟料比例又提高了5个百分点,相应的水泥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1.76吨标准煤,比2006年又下降了7.90%(见表3)。此外,企业对生产线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在节能降耗中也发挥很大的作用。
水泥行业的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并进,在节能取得快速进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成绩斐然。随着新型干法成为水泥工业的主体,污染环境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新型干法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推广使水泥生产中粉尘和废
尤其是单位水泥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地下降,2006年全国吨水泥排放烟粉尘平均水平比2005年下降21.0%,比2000年下降45.5%,吨水泥熟料排放二氧化硫平均水平分别下降17%和46%。
当前,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战略重组正在积极推进。以利用水泥窑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的节能技术正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水泥工业利用工业废渣位居各工业部门前列,在使用劣质煤和低品位石灰石原料以及用回转窑焚烧垃圾并替代部分原燃材料技术等方面,也都取得显著成果,这将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水泥工业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期待,水泥工业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的同时,成长为无公害的工业、治理公害的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地发展,在举国夺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胜利的奋斗中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 西部水泥网)